4 月 18 日,网易文创宣布,其将推理大师一起共创网易文创 IP 衍生剧本内容,展开剧本杀营销。网易文创提供的品牌商业化合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剧本杀深度定制。由推理大师剧本杀创作者为品牌量身打造剧本内容,网易文创提供 IP 和衍生内容创作支持。二是剧本杀尝鲜体验。网易文创联合品牌推出剧本杀互动栏目,以 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可缩放的矢量图形)互动条漫形式,推广品牌。网易文创曾与人民检察院新媒体联合出品 " 三三探案 "剧本杀复盘解析 互动版剧本杀栏目,期全网阅读量超 30 万。图片网易文创是网易传媒旗下创新内容品牌。财报显示,2021 年第四季度,网易传媒所在的创新及其他业务板块净收入 38 亿元,2021 年全年净收入 124 亿元。图片剧本杀还是一门好生意吗?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类推理游戏。2016 年,芒果 TV 推理综艺《明星大侦探》将剧本杀带入公众视野。2019 年,剧本杀风靡全网,吸引大量初创企业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 " 剧本杀 " 相关企业 1 万余家。2020 年共注册相关企业 3200 余家,同比增长 61%。2021 年三季度,剧本杀相关企业注册量为 1454 家,同比增长 24.9%。发展至今,剧本杀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总结得出,在剧本杀游戏爱好者的话题中,剧本是聚集讨论点多的地方。对于玩家而言,一次愉快的剧本杀体验,需要质量过硬的剧本,一个的主持,店家高服务质量和其他队友的完美配合。这其中,优质剧本是重要的。对于店家而言,核心卖点也是“剧本”。精彩烧脑的故事会成为获客的关键。但现实却是,目前很多剧本质量并不是都像玩家期待的那样情节生动有趣,大部分市场上的剧本涉嫌抄袭、套路桥段,剧本杀复盘解析剧透测评真相答案凶手角色体验起来非常不友好。“有些剧本,真的是…… 刚看到开头就猜到凶手谁了,特别没意思,还得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一直玩下去,心累。”一位剧本杀资深玩家坦言。那么,剧本杀的剧本都是从哪里来的?你在这家店玩了,下一家店又有这个剧本,甚至还会有盗版内容,这又是怎么回事?行业资料显示,在剧本杀市场上流通的剧本一本有三种:盒装剧本、城市限定本与城市本三种。盒装本指不限量销售的剧本,售价约500元/盒,一般大部分店铺都会选择此类作为主要流通剧本,也是市面上常见的一种,大多数玩家都能接触到。
现在行业中的创业者们,想要获取好的剧本,主要途径是参加剧本杀的展会,或者是通过熟悉的剧本杀工作室获取剧本。剧本杀业内人士李想向《财经天下》周刊介绍,在每年的展会上,都会有来自不同城市的上百家门店争夺剧本。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剧本杀的剧本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不限量销售、城市限定以及本。剧本杀复盘解析剧透测评真相答案凶手角色不限定销售的剧本所有店家都可购买,在一线城市这种本的价格大约在500-700元。而城市限定剧本,李想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通常的展会上,这种本一个城市只发售三本、仅有几个店家能购买,价格在1800元左右。而剧本有“吸客利器”之称,一城仅发行一本,价格一般在3000元-5000元不等。“只有抢到剧本测试资格的店家才有优先采购权。”李想说。通常而言,在一场剧本杀的测试中,能够获得采购资格的店家仅有7家。“发行者会考虑店铺的实力,看他们是否能生动呈现剧本,赢得用户的好评。”
本脚步虽缓,但剧本杀创业的低门槛,吸引了众多想要通过开店发家致富的普通人。剧本杀线下门店“高速低质”的野蛮生长随之而来。一方面,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截至今年4月,国内剧本杀门店数量从2019年的2400家上升到4.5万家,预测今年年年底将达到6万家,三年间店面数量翻了近25倍。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剧本杀复盘解析我国目前共有近8500家剧本杀相关企业,近6成注册于1年内。而另一方面,2020年,我国共注销近350家剧本杀相关企业,2021年前五个月里,相关企业注销数量达到了200家,仅今年4月共注销近100家相关企业,环比增长102%。闲鱼数据显示,今年4月,闲鱼平台以“倒闭”为理由转卖剧本、道具、门店桌椅等的数量较上月增加了110%。速生速死的现状,导致剧本杀门店在大众心中形成了“财富密码”和“割韭菜”的双重印象。同时,新兴行业在短期内的过分膨胀,让剧本杀上下游供需不平衡、信息差过大、行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暴露,剧本杀出现了高度内卷、“山头”林立、恶性竞争等行业隐患。更加重要的是,门店暴增带来了行业整体标准和内容质量的下滑,“劣币驱逐良币”难以避免。有入行较早的店家告诉刺猬公社:“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DM(主持人)必须脱稿,要保证玩家的体验,这是基本要求。因为DM就是做这个的,不然我们怎么好意思收玩家这份钱。但是现在行业标准在下滑,有的DM干脆照着读本,我们想招合适的人都变得困难。”在充斥着泡沫的繁荣中,一位调研剧本杀公司的投资人士迟迟未能确定投资目标,他向刺猬公社表示,自己现在还没能看清楚。而不少资本方围而不攻,多持观望态度。一些有相关内容业务的大厂和头部公司,如腾讯、万达等则主要通过IP授权与合作等方式试水,摸索方向。